美國為什麼參加二次世界大戰的
雖然自1939年以來,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肆虐,但美國直到1941年日本飛機轟炸珍珠港後才進行干預。由於日本與德國和義大利結盟,這兩個國家都在1941年12月11日對美國宣戰,也就是珍珠港襲擊後的第四天。這使得美國正式參戰,儘管除了日本襲擊珍珠港之外,美國參戰還有其他原因。美國參加二戰總統羅斯福
美國為什麼要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可怕的事件,它將作為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篇章之一被銘記。據估計,死亡人數在6000萬到8000萬之間,很難想像這個事件會那樣的蔓延和爆發。許多美國人認為歐洲的問題只會局限於歐洲大陸。然而,一個新的敵人把戰爭帶到了我們的海岸。
戰爭開始時,美國就已進入孤立主義時期。美國人認為這場衝突是歐洲的問題,並希望保持這種狀態。然而,隨著歐洲局勢日益嚴峻,美國開始慢慢走向戰爭。
當然,轉折點是日本人對珍珠港的突然襲擊。然而,回想起來,這次襲擊可能並非如此突然和不可預見的事件。在這次襲擊之前的幾年裡,美國和日本之間的緊張局勢一直在不斷升級。然而,正是這種緊張局勢升級正式導致了戰爭的爆發。日軍襲擊後,亞利桑那號航空母艦沉沒在珍珠港。
美國加入二戰的主要原因日本偷襲珍珠港日本控制了中國的一部分和亞洲德國的侵略和無限制的潛艇戰擊沉了美國船隻害怕德國的擴張和入侵1.襲擊珍珠港
為了爭奪地區統治地位,日本發起了一項佔領周邊領土的運動,以獲取更多的自然資源,而不必依靠從美國獲得供應。日本的計劃將包括接管石油資源豐富的荷蘭東印度群島和英屬馬來亞。從而為國家提供了無限的自然資源。但是,日本人知道,美國和西方將不戰而勝。日本人推測,即使他們付出了不小的代價,他們也不得不降低美國海軍在太平洋地區的能力。因此,開發了襲擊珍珠港的陰謀。
1941年12月7日對珍珠港的襲擊最初對美國發動在太平洋發動戰爭的能力造成了驚人的打擊。襲擊發生後的第二天早晨,美國對日本宣戰。但是,日本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並且能夠消滅太平洋上的美國軍方剩餘人員,並迅速接管了關島,菲律賓,英屬馬來亞和許多其他小島和地區。日本襲擊珍珠港
2. 日本對中國的入侵和帝國建設
當美國正遭受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帶來的經濟崩潰時,日本卻在積極地走出自己的金融危機。日本人認為他們生存的最大希望取決於他們軍事擴張的能力。1931年秋,日本人根據這一思想,進攻並佔領了中國滿洲南部地區。這次襲擊的目的是為了給日本在中國大陸上留下一塊原料豐富的領土。唯一的問題是滿洲在中國的控制之下,對蘇聯來說是一個具有戰略重要性的地區。
儘管蘇聯由共產主義接管,美國不信任蘇聯,但兩國當時保持著相對的社會關係。蘇聯對日本人進入他們的後院感到憤怒,開始強烈批評日本人,並開始在東北地區部署軍事力量。由於美國與蘇聯和中國的關係相對友好,它也開始公開批評日本日益增長的侵略行為。
美國警告日本不要採取進一步的激進行動,威脅要切斷對日本的原材料出口。這對日本來說是一個特別危險的情況,日本唯一的石油和金屬來源來自美國,而橡膠的主要來源來自英國在馬來亞的領土。因此,入侵中國似乎不得不小心行事,以免激怒西方。
令人驚訝的是,日本迅速脫離了國際聯盟,這是聯合國的前身。該地區的緊張局勢持續了數年,直到1937年日本與經濟蕭條的中國展開全面軍事鬥爭。這場戰爭被稱為第二次中日戰爭,後來被挑出來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太平洋戰區的起點。
1940年秋,日本與納粹德國和法西斯控制的義大利會面,建立了一個名為三方協議的聯盟。根據這項協議,這三個國家同意在各自為建立世界新秩序所作的努力中相互合作和支持。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時間
美國捲入與租借法
作為回應,美國開始向四面楚歌的中國提供資金和設備。根據租借法,這種援助是美國用來向朋友和盟國提供援助的工具,而不必直接捲入衝突。英國和蘇聯也接受了來自美國的援助,因為這些國家正在努力抵禦歐洲日益增長的納粹威脅。
這一舉動進一步激怒了日本,並開始將本已非常不穩定的關係變成完全敵對的關係。儘管日本激怒了西方,並將自己孤立於世界之外,但日本仍繼續其侵略策略。為了配合這場軍國主義運動,這個國家隨後試圖佔領法屬印度支那。西方官方已經受夠了日本的好戰,並迅速切斷了對該政權的自然資源供應。這導致日本制定了襲擊珍珠港和削弱美國太平洋艦隊的計劃。
德國和義大利向美國宣戰
1941年12月11日,德國和義大利按照三國條約的約定對美國宣戰。有趣的是,美國在軍事上對日本反應遲緩。相反,羅斯福總統和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制定了一項戰略,在完全集中精力打敗日本之前,先對付歐洲的威脅;這被稱為「歐洲優先」或「德國優先」戰略。雖然日本是一個嚴重的威脅,但盟國領導人決心將其遏制在太平洋地區;畢竟日本人在中國的戰爭中陷入了困境。與此相反,納粹在整個歐洲乃至非洲部分地區製造了浩劫和破壞。
因此,令人驚訝的是,美國在短短几天內就從向日本的攻擊方針變成了向歐洲軸心國的攻擊方針。這導致一些人猜測羅斯福總統以某種方式精心策划了對珍珠港的襲擊,以此作為防止美國滑入歐洲戰爭的一種方式。但是,有許多跡象表明,無論珍珠港事件如何,美國捲入歐洲戰爭都是不可避免的。
3.無限制的潛艇戰和與德國日益緊張的關係
就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所做的一樣,德國最終解除了對無限制潛艇戰的禁令,並開始攻擊在大西洋上跟隨英國船隻的商船。隨著美國開始向法國和英國的盟友提供越來越多的資源,英國海軍將幫助保護運送物資的美國船隻。這極大地激怒了德國,因為德國知道美國正在利用自己的中立作為優勢來幫助他們的英國盟友。
最終,德國恢復了無限制的潛艇戰,開始攻擊商船和美國船隻,這意味著美國參戰只是時間問題,尤其是考慮到他們與德國之間存在爭議的關係。德國潛艇襲擊船隻
與德國關係持續緊張
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美國和德國之間的緊張關係一直在持續。希特勒視美國為意識形態上的敵人,種族混雜,因此地位低下。他還認為,美國將忙於與日本作戰,而德國則專註於對付蘇聯。隨著蘇聯的威脅被擊敗,他就可以在不受美國干涉的情況下自由地消滅英國。
希特勒發動戰爭和反猶太主義的大部分原因是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事實上,他從未完全從尷尬中恢復過來。反過來,他開始將德國的絕望歸咎於猶太人、共產主義和西方的干預。希特勒決心讓國家恢復昔日的輝煌,不久便加入了一個日益壯大的運動,即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簡稱納粹黨)。德國納粹黨
他們認為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凡爾賽條約》(Treaty of Versailles)破壞了德國的驕傲和成功。《凡爾賽條約》主要是由英國、法國和美國的同盟國制定的。該條約的目的是讓德國因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角色而受到嚴厲懲罰,但它應該足夠寬容,讓德國能夠抵制蘇聯正在進行的共產主義運動。
根據協議,德國被允許沒有潛艇,沒有軍用飛機,只有幾艘海軍艦艇。這個國家也被禁止再次與奧地利聯合,或制定任何秘密條約。最糟糕的是,德國必須向它攻擊過的國家支付賠款。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總統無意嚴厲懲罰德國。相反,他支持建立一項條約的目標,該條約將允許歐洲在沒有美國幫助的情況下處理未來的任何衝突。伍德羅·威爾遜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美國總統
美國的孤立主義和中立法案
這種心態開始滲透到美國,並最終在20世紀30年代制定了《中立法》。從本質上講,《中立法》通過拒絕向任何戰爭戰鬥人員出售資源或貸款,束縛了美國幫助盟國的手腳。然而,《中立法》確實存在一些缺陷,使得許多美國企業可以繼續向他們喜歡的任何人提供資源。然而,就美國政府而言,該國將只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繼續保持孤立主義。
儘管《凡爾賽條約》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保持寬鬆,但德國人卻認為它絕不寬鬆。相反,這被視為一種懲罰,意在讓德國難堪,因為其他國家正在從德國吸取生命之血。
失去重要的工業領土將對德國重建經濟的任何努力造成嚴重打擊。特別是薩爾和上西里西亞的煤炭,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再加上與賠款相關的經濟懲罰,德國似乎清楚地認識到,同盟國除了讓德國破產,別無他法。一戰結束簽訂凡爾賽條約
搖搖欲墜的德國經濟
當德國的失業率和通貨膨脹開始使國家經濟陷入癱瘓時,這種情緒被證明是正確的。1929年,美國試圖介入並提供幫助,推出了「青年計劃」。然而,當美國在同年晚些時候進入大蕭條時,這種安排就變了味。美國經濟的不穩定導致了包括德國在內的世界範圍內的金融崩潰。1933年,希特勒和納粹黨控制了德國政府,並立即著手廢除凡爾賽條約。希特勒立即著手重建德國軍隊,其規模遠遠超過了《凡爾賽條約》(Treaty of Versailles)規定的最高水平。國家也開始製造被禁止的軍事裝備,如軍用飛機、坦克、軍艦和大炮。
德國侵略
1936年,德國軍隊入侵併佔領了《凡爾賽條約》規定的非軍事區萊茵蘭。正如希特勒所預言的那樣,沒有一個盟國對這種公然違反條約的行為作出反應。缺乏回應只會助長納粹的氣焰。德國知道違反《凡爾賽條約》幾乎不會有任何懲罰,於是開始通過欺騙、謊言和武力吞併歐洲。當德國入侵波蘭時,羅斯福總統終於能夠說服國會允許盟友僅以現金向美國交換戰爭物資。二戰元兇之一希特勒
美國干預歐洲
然而,直到歐洲處於全面崩潰的邊緣,美國才開始認真干預。1940年7月,法國向德國投降,只留下英國和蘇聯在歐洲抗擊納粹的猛攻。希特勒知道,英國生存的唯一希望依賴於美國和蘇聯的援助。然而,希特勒也知道,他不可能在美國本土發動一場成功的反美運動。因此,他決定推遲對英國的進攻,轉而專註於消滅蘇聯。德國認為,這將造成如此巨大的規模差異,以至於美國不可能在歐洲發起任何形式的行動。
在一定程度上,由於與納粹軍艦和潛艇的敵意日益增加,例如對黨衛軍羅賓·摩爾號(Robin Moore)和魯本·詹姆斯號(USS Rueben James)的攻擊,羅斯福總統最終說服國會脫離《中立法》,啟動《租借法》。隨後,美國開始向英國和俄羅斯提供大量軍事裝備和財政支持,制定了一份軍事草案,並擴大了其海軍邊界。美國還同意向英國提供50艘海軍驅逐艦,以換取英國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幾個軍事基地。
為了保護根據租借法提供的這些貨物的運輸,美國海軍開始護送盟國的運輸車隊穿越大西洋。希特勒開始意識到羅斯福總統在該地區增加海軍活動只是為了製造一個事件,美國可以聲稱這是戰爭行為。因此,在德國入侵蘇聯前夕,他命令他在大西洋的海軍部隊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向美國船隻開火。
4. 對德國霸權的恐懼
然而,事實證明,蘇聯是一個比預期更強大的對手,能夠減緩納粹的進步。這為美國和英國贏得了一些時間,使它們得以進一步調整自己的戰略。1941年秋,羅斯福總統與溫斯頓·丘吉爾會晤,建立了《大西洋憲章》。該協議規定了戰後幾年的目標,如海洋自由、獲得原材料、全球合作和自治。最重要的是,它公開呼籲「最終摧毀納粹暴政」。
事實上,不管美國的孤立主義態度如何,它在戰爭的道路上走得很好。這是羅斯福總統多年來在納粹繼續他們的毀滅之路時逐漸意識到的。在於1940年在弗吉尼亞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中,他指出美國將不得不在某個時候介入。他解釋說,美國認為孤立主義心態可以保護我們的觀點是錯誤的,蔓延到整個歐洲的邪惡勢力將不可避免地到達我們的海岸。
最近出現的電影和廣播技術進一步促使美國遠離其孤立主義政策和思維方式。這些新技術使美國人民能夠看到和聽到遙遠地方正在發生的事情,這是他們以前從未有過的。電影院向觀眾展示了發生在歐洲和亞洲的暴行,電台詳細描述了這些令人痛心的事件。甚至在美國參戰之前,美國人民就開始討厭希特勒,而且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必須阻止他。
儘管美國人民和羅斯福開始感覺到不可避免的干預,但總統知道,直到事件直接影響到美國,他才能說服國會宣戰。畢竟,國會直到最近才允許頒布《租借法》。也就是袖手旁觀,讓世界陷入混亂的那個國會。因此,說服他們採取行動將是一場艱苦的戰鬥。
直到對珍珠港的襲擊,羅斯福總統才最終說服國會允許美國做出回應。一個有趣的旁註是,仍有一名國會議員投票反對美國參戰。蒙大拿州的珍妮特·蘭金(Jeannette Rankin)拒絕接受美國對珍珠港襲擊事件的回應。儘管如此,其餘的國會議員還是屈服了,最終允許美國干預戰爭。
揭秘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美國參戰的原因?
美國為什麼參加二次世界大戰的
雖然自1939年以來,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肆虐,但美國直到1941年日本飛機轟炸珍珠港後才進行干預。由於日本與德國和義大利結盟,這兩個國家都在1941年12月11日對美國宣戰,也就是珍珠港襲擊後的第四天。這使得美國正式參戰,儘管除了日本襲擊珍珠港之外,美國參戰還有其他原因。
美國參加二戰總統羅斯福
美國為什麼要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可怕的事件,它將作為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篇章之一被銘記。據估計,死亡人數在6000萬到8000萬之間,很難想像這個事件會那樣的蔓延和爆發。許多美國人認為歐洲的問題只會局限於歐洲大陸。然而,一個新的敵人把戰爭帶到了我們的海岸。
戰爭開始時,美國就已進入孤立主義時期。美國人認為這場衝突是歐洲的問題,並希望保持這種狀態。然而,隨著歐洲局勢日益嚴峻,美國開始慢慢走向戰爭。
當然,轉折點是日本人對珍珠港的突然襲擊。然而,回想起來,這次襲擊可能並非如此突然和不可預見的事件。在這次襲擊之前的幾年裡,美國和日本之間的緊張局勢一直在不斷升級。然而,正是這種緊張局勢升級正式導致了戰爭的爆發。
日軍襲擊後,亞利桑那號航空母艦沉沒在珍珠港。
美國加入二戰的主要原因
日本偷襲珍珠港日本控制了中國的一部分和亞洲德國的侵略和無限制的潛艇戰擊沉了美國船隻害怕德國的擴張和入侵
1.襲擊珍珠港
為了爭奪地區統治地位,日本發起了一項佔領周邊領土的運動,以獲取更多的自然資源,而不必依靠從美國獲得供應。日本的計劃將包括接管石油資源豐富的荷蘭東印度群島和英屬馬來亞。從而為國家提供了無限的自然資源。但是,日本人知道,美國和西方將不戰而勝。日本人推測,即使他們付出了不小的代價,他們也不得不降低美國海軍在太平洋地區的能力。因此,開發了襲擊珍珠港的陰謀。
1941年12月7日對珍珠港的襲擊最初對美國發動在太平洋發動戰爭的能力造成了驚人的打擊。襲擊發生後的第二天早晨,美國對日本宣戰。但是,日本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並且能夠消滅太平洋上的美國軍方剩餘人員,並迅速接管了關島,菲律賓,英屬馬來亞和許多其他小島和地區。
日本襲擊珍珠港
2. 日本對中國的入侵和帝國建設
當美國正遭受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帶來的經濟崩潰時,日本卻在積極地走出自己的金融危機。日本人認為他們生存的最大希望取決於他們軍事擴張的能力。1931年秋,日本人根據這一思想,進攻並佔領了中國滿洲南部地區。這次襲擊的目的是為了給日本在中國大陸上留下一塊原料豐富的領土。唯一的問題是滿洲在中國的控制之下,對蘇聯來說是一個具有戰略重要性的地區。
儘管蘇聯由共產主義接管,美國不信任蘇聯,但兩國當時保持著相對的社會關係。蘇聯對日本人進入他們的後院感到憤怒,開始強烈批評日本人,並開始在東北地區部署軍事力量。由於美國與蘇聯和中國的關係相對友好,它也開始公開批評日本日益增長的侵略行為。
美國警告日本不要採取進一步的激進行動,威脅要切斷對日本的原材料出口。這對日本來說是一個特別危險的情況,日本唯一的石油和金屬來源來自美國,而橡膠的主要來源來自英國在馬來亞的領土。因此,入侵中國似乎不得不小心行事,以免激怒西方。
令人驚訝的是,日本迅速脫離了國際聯盟,這是聯合國的前身。該地區的緊張局勢持續了數年,直到1937年日本與經濟蕭條的中國展開全面軍事鬥爭。這場戰爭被稱為第二次中日戰爭,後來被挑出來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太平洋戰區的起點。
1940年秋,日本與納粹德國和法西斯控制的義大利會面,建立了一個名為三方協議的聯盟。根據這項協議,這三個國家同意在各自為建立世界新秩序所作的努力中相互合作和支持。
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時間
美國捲入與租借法
作為回應,美國開始向四面楚歌的中國提供資金和設備。根據租借法,這種援助是美國用來向朋友和盟國提供援助的工具,而不必直接捲入衝突。英國和蘇聯也接受了來自美國的援助,因為這些國家正在努力抵禦歐洲日益增長的納粹威脅。
這一舉動進一步激怒了日本,並開始將本已非常不穩定的關係變成完全敵對的關係。儘管日本激怒了西方,並將自己孤立於世界之外,但日本仍繼續其侵略策略。為了配合這場軍國主義運動,這個國家隨後試圖佔領法屬印度支那。西方官方已經受夠了日本的好戰,並迅速切斷了對該政權的自然資源供應。這導致日本制定了襲擊珍珠港和削弱美國太平洋艦隊的計劃。
德國和義大利向美國宣戰
1941年12月11日,德國和義大利按照三國條約的約定對美國宣戰。有趣的是,美國在軍事上對日本反應遲緩。相反,羅斯福總統和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制定了一項戰略,在完全集中精力打敗日本之前,先對付歐洲的威脅;這被稱為「歐洲優先」或「德國優先」戰略。雖然日本是一個嚴重的威脅,但盟國領導人決心將其遏制在太平洋地區;畢竟日本人在中國的戰爭中陷入了困境。與此相反,納粹在整個歐洲乃至非洲部分地區製造了浩劫和破壞。
因此,令人驚訝的是,美國在短短几天內就從向日本的攻擊方針變成了向歐洲軸心國的攻擊方針。這導致一些人猜測羅斯福總統以某種方式精心策划了對珍珠港的襲擊,以此作為防止美國滑入歐洲戰爭的一種方式。但是,有許多跡象表明,無論珍珠港事件如何,美國捲入歐洲戰爭都是不可避免的。
3.無限制的潛艇戰和與德國日益緊張的關係
就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所做的一樣,德國最終解除了對無限制潛艇戰的禁令,並開始攻擊在大西洋上跟隨英國船隻的商船。隨著美國開始向法國和英國的盟友提供越來越多的資源,英國海軍將幫助保護運送物資的美國船隻。這極大地激怒了德國,因為德國知道美國正在利用自己的中立作為優勢來幫助他們的英國盟友。
最終,德國恢復了無限制的潛艇戰,開始攻擊商船和美國船隻,這意味著美國參戰只是時間問題,尤其是考慮到他們與德國之間存在爭議的關係。
德國潛艇襲擊船隻
與德國關係持續緊張
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美國和德國之間的緊張關係一直在持續。希特勒視美國為意識形態上的敵人,種族混雜,因此地位低下。他還認為,美國將忙於與日本作戰,而德國則專註於對付蘇聯。隨著蘇聯的威脅被擊敗,他就可以在不受美國干涉的情況下自由地消滅英國。
希特勒發動戰爭和反猶太主義的大部分原因是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事實上,他從未完全從尷尬中恢復過來。反過來,他開始將德國的絕望歸咎於猶太人、共產主義和西方的干預。希特勒決心讓國家恢復昔日的輝煌,不久便加入了一個日益壯大的運動,即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簡稱納粹黨)。
德國納粹黨
他們認為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凡爾賽條約》(Treaty of Versailles)破壞了德國的驕傲和成功。《凡爾賽條約》主要是由英國、法國和美國的同盟國制定的。該條約的目的是讓德國因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角色而受到嚴厲懲罰,但它應該足夠寬容,讓德國能夠抵制蘇聯正在進行的共產主義運動。
根據協議,德國被允許沒有潛艇,沒有軍用飛機,只有幾艘海軍艦艇。這個國家也被禁止再次與奧地利聯合,或制定任何秘密條約。最糟糕的是,德國必須向它攻擊過的國家支付賠款。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總統無意嚴厲懲罰德國。相反,他支持建立一項條約的目標,該條約將允許歐洲在沒有美國幫助的情況下處理未來的任何衝突。
伍德羅·威爾遜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美國總統
美國的孤立主義和中立法案
這種心態開始滲透到美國,並最終在20世紀30年代制定了《中立法》。從本質上講,《中立法》通過拒絕向任何戰爭戰鬥人員出售資源或貸款,束縛了美國幫助盟國的手腳。然而,《中立法》確實存在一些缺陷,使得許多美國企業可以繼續向他們喜歡的任何人提供資源。然而,就美國政府而言,該國將只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繼續保持孤立主義。
儘管《凡爾賽條約》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保持寬鬆,但德國人卻認為它絕不寬鬆。相反,這被視為一種懲罰,意在讓德國難堪,因為其他國家正在從德國吸取生命之血。
失去重要的工業領土將對德國重建經濟的任何努力造成嚴重打擊。特別是薩爾和上西里西亞的煤炭,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再加上與賠款相關的經濟懲罰,德國似乎清楚地認識到,同盟國除了讓德國破產,別無他法。
一戰結束簽訂凡爾賽條約
搖搖欲墜的德國經濟
當德國的失業率和通貨膨脹開始使國家經濟陷入癱瘓時,這種情緒被證明是正確的。1929年,美國試圖介入並提供幫助,推出了「青年計劃」。然而,當美國在同年晚些時候進入大蕭條時,這種安排就變了味。美國經濟的不穩定導致了包括德國在內的世界範圍內的金融崩潰。1933年,希特勒和納粹黨控制了德國政府,並立即著手廢除凡爾賽條約。希特勒立即著手重建德國軍隊,其規模遠遠超過了《凡爾賽條約》(Treaty of Versailles)規定的最高水平。國家也開始製造被禁止的軍事裝備,如軍用飛機、坦克、軍艦和大炮。
德國侵略
1936年,德國軍隊入侵併佔領了《凡爾賽條約》規定的非軍事區萊茵蘭。正如希特勒所預言的那樣,沒有一個盟國對這種公然違反條約的行為作出反應。缺乏回應只會助長納粹的氣焰。德國知道違反《凡爾賽條約》幾乎不會有任何懲罰,於是開始通過欺騙、謊言和武力吞併歐洲。當德國入侵波蘭時,羅斯福總統終於能夠說服國會允許盟友僅以現金向美國交換戰爭物資。
二戰元兇之一希特勒
美國干預歐洲
然而,直到歐洲處於全面崩潰的邊緣,美國才開始認真干預。1940年7月,法國向德國投降,只留下英國和蘇聯在歐洲抗擊納粹的猛攻。希特勒知道,英國生存的唯一希望依賴於美國和蘇聯的援助。然而,希特勒也知道,他不可能在美國本土發動一場成功的反美運動。因此,他決定推遲對英國的進攻,轉而專註於消滅蘇聯。德國認為,這將造成如此巨大的規模差異,以至於美國不可能在歐洲發起任何形式的行動。
在一定程度上,由於與納粹軍艦和潛艇的敵意日益增加,例如對黨衛軍羅賓·摩爾號(Robin Moore)和魯本·詹姆斯號(USS Rueben James)的攻擊,羅斯福總統最終說服國會脫離《中立法》,啟動《租借法》。隨後,美國開始向英國和俄羅斯提供大量軍事裝備和財政支持,制定了一份軍事草案,並擴大了其海軍邊界。美國還同意向英國提供50艘海軍驅逐艦,以換取英國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幾個軍事基地。
為了保護根據租借法提供的這些貨物的運輸,美國海軍開始護送盟國的運輸車隊穿越大西洋。希特勒開始意識到羅斯福總統在該地區增加海軍活動只是為了製造一個事件,美國可以聲稱這是戰爭行為。因此,在德國入侵蘇聯前夕,他命令他在大西洋的海軍部隊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向美國船隻開火。
4. 對德國霸權的恐懼
然而,事實證明,蘇聯是一個比預期更強大的對手,能夠減緩納粹的進步。這為美國和英國贏得了一些時間,使它們得以進一步調整自己的戰略。1941年秋,羅斯福總統與溫斯頓·丘吉爾會晤,建立了《大西洋憲章》。該協議規定了戰後幾年的目標,如海洋自由、獲得原材料、全球合作和自治。最重要的是,它公開呼籲「最終摧毀納粹暴政」。
事實上,不管美國的孤立主義態度如何,它在戰爭的道路上走得很好。這是羅斯福總統多年來在納粹繼續他們的毀滅之路時逐漸意識到的。在於1940年在弗吉尼亞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中,他指出美國將不得不在某個時候介入。他解釋說,美國認為孤立主義心態可以保護我們的觀點是錯誤的,蔓延到整個歐洲的邪惡勢力將不可避免地到達我們的海岸。
最近出現的電影和廣播技術進一步促使美國遠離其孤立主義政策和思維方式。這些新技術使美國人民能夠看到和聽到遙遠地方正在發生的事情,這是他們以前從未有過的。電影院向觀眾展示了發生在歐洲和亞洲的暴行,電台詳細描述了這些令人痛心的事件。甚至在美國參戰之前,美國人民就開始討厭希特勒,而且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必須阻止他。
儘管美國人民和羅斯福開始感覺到不可避免的干預,但總統知道,直到事件直接影響到美國,他才能說服國會宣戰。畢竟,國會直到最近才允許頒布《租借法》。也就是袖手旁觀,讓世界陷入混亂的那個國會。因此,說服他們採取行動將是一場艱苦的戰鬥。
直到對珍珠港的襲擊,羅斯福總統才最終說服國會允許美國做出回應。一個有趣的旁註是,仍有一名國會議員投票反對美國參戰。蒙大拿州的珍妮特·蘭金(Jeannette Rankin)拒絕接受美國對珍珠港襲擊事件的回應。儘管如此,其餘的國會議員還是屈服了,最終允許美國干預戰爭。